Search


這是一個改編的故事,如有雷同,純屬巧合。

朋友跟我描述他們家長輩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這是一個改編的故事,如有雷同,純屬巧合。

朋友跟我描述他們家長輩的狀況,常常晚上或是放假,就會要她在家吃飯。只要一吃飯,長輩幾乎就會訴苦,長輩這種習慣從小到大,她一直很不習慣,消化也不好。

哪有那麼多的「苦」可以訴呢?不就是那些重複了八百年的情節,親戚、朋友、鄰居,誰誰誰對這位長輩不夠尊重,都沒照顧到這位長輩的心情,人事物會輪流變化,但是這位長輩的玻璃心不變。

她說看了我的文章,長了見識,知道原來可以拒絕接受這種待遇。於是,她就好好地跟長輩說明了,她希望長輩在吃飯的時候,停止講這些沒營養的東西(本來她用的詞更委婉,只是長輩聽不懂,她只好用「沒營養」這三個字講,其實她心裡想的是更強烈的兩個字,叫「垃圾」。)

長輩宣稱,這是分享,是經驗談,是教育,就是要教她怎麼尊重長輩。她也很決斷,那她就盡可能不在家吃飯了。就這樣,八年抗戰於是展開。

給她臭臉,說她不知感恩,說「翅膀硬了就飛了」,這些對她的進攻,她都躲不掉。不過,她也沒辦法完全不跟長輩吃飯,有時候是重要節日與場合,有時候是沒事在家外面又下雨,刻意要出去吃也很奇怪。這種切割不清楚的狀況,讓她也很傷腦筋。她更頭痛的是,長輩的堅持度很高,她沒想到這件事會持續這麼久(不過想想也不奇怪,因為她偶爾還是會在家吃飯,長輩當然還是會繼續期待)。

她舉了一個例子,周末有一次她因為太累,中午回家就睡了,沒預計吃午餐。她本來就沒有要長輩中午準備什麼,而且她本來就常在外面吃,長輩都自己處理自己的餐點。結果,她快傍晚起床,長輩看到她,就幽幽地說:「哎呀…,我以為妳會起來一起吃飯,結果我中午沒吃,好餓啊…」

她就說,長輩可以自己煮,或者出去買啊,為什麼要自己餓?長輩就回應:「沒關係啦!餓一餐也不會怎麼樣!妳睡妳的沒關係!」

天啊,她覺得很崩潰,這種事也要暗暗地怪到她頭上。明明長輩可以自己處理好的事,就要用裝可憐的方式,想讓她內疚。齁,她真的快爆炸了!長輩每次的「沒關係」,都明明白白的是「有關係」、「很在意」。

她問我,該怎麼辦?

我說,是什麼要怎麼辦?

她說,就是「怎麼樣面對這種事,不要有情緒起伏?」

我反問,那面對這種事,有情緒起伏,會怎麼樣?

她說,就是覺得自己都不要受到影響比較好,可是自己又做不到。

我還是繼續問,那做不到情緒不受影響,會怎麼樣?

她說,就是覺得很煩!

我說,如果給自己降低一下標準,變成「面對這種事,有些情緒起伏也沒關係」,接納自己的情緒,會怎麼樣?

她說,是會輕鬆一點,不過還是有情緒就是了。

我說,如果是我,要常面對這種互動的方式,我也會有壓力。不同的人的差別可能只在於,感受到的壓力大小,還有我們如何回應自己的壓力而已。

譬如,我感覺到來自長輩的壓力,我腦中可能會自動不斷盤旋著負面的思考,「這個人真是玻璃心」、「從小折磨我到現在,還不夠嗎」…,我會比較認真面對。像是,如果狀況可以,就乾脆停下手邊工作,允許自己感受這種情緒,不去壓抑自己的胡思亂想,給它們時間,讓它們在呼吸與放鬆之中,慢慢沉澱。

然後,去肯定我的負面情緒或思考的價值,因為它們幫助我,記得去觀察長輩的情緒,給予當時適切的回應。然後它們也提醒我,別跟長輩過一樣的人生,去理解長輩成長的脈絡,讓我多體會一種人性…

一直裝可憐的人,其實真的可憐。那像是把自己關在「可憐」這個籠子裡,一直要他人來救,但是自己又緊握著門把不開門。不敢為自己負責,凡事都是別人的錯,任自己的生命一再蹉跎。

而我們是不是也要被情緒困住呢?只覺得別人要改變,然後讓事態持續僵化在這種狀態,算不算困住自己呢?

我們回應情緒的方式,常決定了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出路。祝福大家!

.

以上文字改編自
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:每天回到你心裡,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
博客來 https://goo.gl/rHgxZV
金石堂 https://goo.gl/R871Aq
誠品 https://goo.gl/iwdvtb
讀冊 https://goo.gl/vZ1X3i
海外大眾 https://goo.gl/QEXBcX


Tags:

About author
關於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。 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、情緒教育、親職教養諮商、人際與家庭溝通、壓力管理、自閉類群障礙症、早期療育發展評估...等。 工作之餘,仍希望透過書寫與直播,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、自省的心得,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,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、痛苦、不安的朋友們,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。 「洪仲清臨床心理師」的臉書粉絲專頁,目前追蹤人數已突破37萬。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、討論,學習面對情緒,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,學習在溝通中傾聽、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,以及如何寬解苦痛,跟自己和好。 . 邀約請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,恕無法回答邀約以外的問題,如有私人相關問題(心理治療、諮商),建議至專業機構或撥打諮詢專線尋求協助。謝謝~ 衛生福利部24小時免費安心專線0800-788-995 生命線1995 張老師1980 也可直接洽訊各地縣市政府衛生局,譬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://mental-health.gov.taipei/Default.aspx
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?
View all posts